一、适用范围
该标准适用于各类医用缝合针弹性韧性测试的仪器设备,旨在确保测试结果准确、可靠,满足医用缝合针在临床使用中的质量要求。
二、技术参数
1. 力值测量范围:需涵盖常见缝合针测试所需力值,一般应从0.1N到至少20N,以适应不同规格、材质缝合针的弹性韧性测试。力值测量误差应控制在±1%以内,确保测量精度。
2. 位移测量精度:能够精确测量缝合针受力时的变形位移,精度应达到±0.01mm,以准确获取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数据。
3. 加载速度:具备可调节加载速度功能,范围通常在1 - 50mm/min,以模拟不同的实际使用受力情况。速度控制精度应在设定值的±5%以内。
三、仪器结构与性能
1. 加载装置:应能够提供稳定、均匀的轴向加载力,确保力的施加方向与缝合针轴线重合,避免产生侧向力干扰测试结果。加载装置的刚性应足够高,在最大测试力下自身变形不超过0.05mm。
2. 测力传感器:采用高精度测力传感器,具备良好的线性度和重复性。传感器应定期校准,校准周期不超过一年,校准误差不得超过规定的力值测量误差范围。
3. 位移测量装置:采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,如光栅尺等,确保位移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位移测量装置同样需定期校准,校准周期与测力传感器一致。
4.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:能实时采集力值和位移数据,并自动绘制力 - 位移曲线。具备数据存储、分析功能,可计算弹性模量、屈服力、最大断裂力等关键参数,数据处理结果的误差应在合理范围内。
四、测试环境要求
1. 温度:测试应在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下进行,一般推荐温度范围为23℃ ± 2℃,以避免温度变化对缝合针材料性能产生影响。
2. 湿度: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0% - 60%,防止湿度过高导致缝合针生锈或材料性能改变,影响测试结果。